发展“一盘棋”,共谱“协奏曲”
不到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以约21%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联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代表委员聚焦这一话题,各抒己见,提建议,谋发展,描绘美好未来。
营造科创生态,激荡发展动能
近年来,科技创新浪潮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奔涌而出,一大批重要科创成果不断涌现。聚焦前瞻性技术领域,长三角正加速落子布局。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新型显示首批四大产业的27条产业链,长三角各地实施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政策协同,支持龙头企业作为“链主”,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
“储能服务作为新能源产业重要增长点,技术完善、案例丰富。借助储能服务削峰填谷,降低电费成本,已是非常成熟的做法。”省政协委员、常州天正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翀昊说,长三角各市着力加强储能服务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支持中小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对小型储能产品,国内目前尚无专门的标准体系,更缺乏检测、认证等相关技术服务。可率先建设储能相关法规、标准、检测、保险等一系列基础性服务,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并通过标杆项目进行试点融资,拓宽定向融资渠道,提供专业信贷支持。”
省政协委员、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所长沈玥见证了研究所从落地到发展的全过程,该研究所是华大集团在长三角落户的首个专业研发机构,落子常州,辐射长三角。沈玥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需加速产业集群汇聚创新力。发展合成生物及其相关产业,要打开全局视野,提前谋划产业集群发展,加强整个产业战略的布局和规划。要整合江苏省合成生物领域优势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以及产业机构,集聚优势超前谋划。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业联盟等方式,培育更多综合型、跨学科的人才,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创新,要跳出地域、行业圈子,培养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省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说,促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吸纳全球范围的人才,也要促进区域产业协同联动。今年,他与省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和一起递交了一份提案,提出加快江苏全省合成生物产业战略布局,在合成生物学平台、合成生物学重大项目上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团队的优势力量,吸引长江经济带乃至高校、研发机构,针对涉及国民经济领域重大需求开展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助力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创新协同,推动航运融合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推动沿海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融合发展。
长江与东海相连,黄金水道,百舸争流。省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第八研究院院长杨吟华注意到,长三角地区在船舶交通组织方面,缺少船岸协同、船港协同能力。杨吟华说,可以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沿海深水港口有利条件,以及与长江下游各港依江联通的便利,加强港口海运与江海联运的统一规划、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航运效率。推动港口分工,错位竞争,构建海港大宗货物中转体系和长江南京以下港口组成的江海转运体系,形成多层次、多梯度、多功能的长三角江海港口网络。
在杨吟华看来,搭建长三角一体化港航协同平台十分必要。协同平台能发挥海事、引航、港口、交通等单位的合力,升级现有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推广部署第四代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通过船岸、船港智能协同,实施港航调度交通组织一体化,通过一体化协同管理机制加强全链条服务,推动水上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提升。
省人大代表,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明建议,完善运输保障机制,强化港航货联动发展,依托连云港港、苏州港、南京港等,推动江苏远洋应用“两港一航”模式,与铁矿石、煤炭、集装箱等重点物资进口企业建立紧密合作,提高省内企业重点物资承运比例,设立航线开辟加密政策、专项资金及经营性补贴,用于支持国际船队规模扩大、航线开辟、江海联运等业务发展。
“南通应该抓住机遇,利用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整合上海、苏州的高端创新资源,在产业创新协同区内构建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创新体系,大力培育未来产业。”省政协委员、南通大学党委书记尚庆飞说,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南通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并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流动,提升南通在创新领域的竞争力。此外,在税收、土地利用、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一体化的政策支持,降低企业进入门槛,推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建设。
“‘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打造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两大新战略,同样是如东的重大机遇和工作着力点所在。我们正在深入研究对接,从中捕捉新风口,特别是要充分策应好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建设,围绕产业链需求精准招引上下游配套项目,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更好融入南通万亿级绿色临港产业培育和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省人大代表,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雷说,如东最大的优势就是“两个海”,一是“面朝大海”,二是“靠近上海”,如东将坚持差别化发展、错位化竞争,更大力度做好对接上海、融入苏南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更大成效策应好上海五大中心建设,用好自身的港口、土地、绿电优势和成熟的化工园区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新兴产业上再发力,在新型储能、氢能等未来产业上加快布局。
加速绿色转型,厚植美丽底色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认真落实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创新、绿色现代航运等先行段示范段。
江苏造船产业发达,每年中国一半以上的船舶,从江苏各地下水启航。在香港航运业工作多年的江苏省政协委员、海瀚资本有限公司主席赵式明注意到,近年来,低碳节能环保成为航运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在赵式明看来,助力“双碳”是长三角三省一市义不容辞的责任,苏港之间绿色航运合作大有可为。“江苏可以发挥优势造船技术,结合先进的新能源储能成果。香港可以发挥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优势,对造船从业者、船员等群体加强先进技术培训,在绿色航运上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赵式明说。
身处江淮生态经济区,省政协委员、太阳集团tyc4633党委书记尚洪波格外关注江淮生态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尚洪波建议,重点实施“环境增靓”“产业增绿”“生态富民”三大工程。“比如江淮水乡特色也可以进一步塑造和强化,加快推进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白马湖等综合整治,加快生态湖区和推进淮河、古黄河、大运河等生态廊道建设。因地制宜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推进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传承城市文脉与改善人居环境,同样受到代表们关注和讨论。
江苏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高质量推进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建设?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爱蓓表示,要推动长江文化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彰显不同长江城市的地方特色。相关部门应以打造文旅品牌为抓手,推动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流域省份可探索组建长江文化建设集团,依法运作提高资源整合效率。政府需要制定法规、加强监管、协调规划,以长江旅游业、文创业、演出业、文博业、影视业等为业态载体,以沿长江美丽乡村、水利景观、工业遗址、文化博物馆等为依托,加强长江特色文化产品的建设,丰富长江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业态,并依托“互联网+”,建立互联共享的长江文化数字平台,提高长江文化旅游开发的管理效能。
刊播媒体:新华日报 刊播时间:2024年1月25日 作者:许愿 樊玉立 程晓琳 张宣 梅剑飞
媒体链接: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290577&layountIndex=2&date=20240125&siteID=2&id=1